|
综合布线铜缆标准发展进程和不同行业使用类型🌍 以太网综合布线系统自TIA在1990年正式颁布基于10BASE-T的Cat3铜缆双绞线标准(16MHz带宽)至今,不断地迭代进化,ISO也紧跟其后,在1995年颁布了Class C标准(等同于Cat3),后来又将Cat3/Class C的布线标准提升至100BASE-T4的网络传输应用。 📌 之后TIA颁布的支持16Mbps Token Ring网络传输应用的Cat4布线标准(20MHz带宽)及支持100BASE-Tx的Cat5(Class D)布线标准,也在二十一世纪初被废除(而如今在一些布线和网络技术指标里面提及的Cat5标准,其实指的是Cat5e,只不过目前还是会有少部分别有用心的厂商,为了降低成本,还会提供没有通过TSB95测试的Cat5过期标准的线缆)。 📌 2000年前,TIA和ISO两大标准体系始终没能达成标准的同步,直到2002年,TIA颁布了铜缆Cat6标准,而ISO也几乎同时颁布了Class E标准,为以太网1000Base-TX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标准支撑。 📌 六类布线标准实施六年之后,TIA和ISO两大标准组织,于2008年先后颁布了Cat6A和Class EA支持10GBASE-T万兆以太网传输的布线标准。 📌 但由于TIA一直倡导的是非屏蔽布线系统,所以在推出了Cat6A非屏蔽网络布线标准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新的突破。而ISO主要倡导的是屏蔽布线系统,早在2002年就已经推出了带宽高达600MHz的Class F布线标准,俗称七类。在2008年和TIA同步推出500MHz带宽的Class EA六类布线标准之后不久,又正式对外公布了带宽高达1GHz的Class FA布线标准,俗称超七类。 📌 为了因应数据中心40G铜缆传输的需求,2017年,TIA对外发布了基于RJ45接口的Cat8八类标准(俗称Cat8.1标准),带宽更是高达2GHz,支持数据中心内部30米链路40G高速传输。而ISO在颁布对标TIA Cat8.1基于RJ45接口的Class I标准之后,还颁布了基于GG45、Tera和ARJ45等接口的Class II 布线标准(俗称Cat8.2标准)。 ✨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Cat8.1(Class I)还是Cat8.2(Class II),八类铜缆都无一例外采用的是双层屏蔽的线缆结构。 🌍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铜缆布线标准已从三类发展到了八类,并且在不同行业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行业标准。 ✅ 在TIA-568.1商业大楼布线标准领域选用的通常是支持100BASE-TX及1000BASE-T网络传输协议的Cat5e(Class D)超五类非屏蔽布线系统和支持1000BASE-TX网络传输协议的Cat6六类非屏蔽布线系统,只在少部分核心应用中采用Cat6A超六类布线系统。 ✅ 在TIA-942数据中心标准领域,铜缆部分则要求选用10GBASE-T及以上的Cat6A、Cat7甚至Cat8(只支持30米链路)标准的产品。虽然市场上还有非屏蔽的Cat6A产品,但万兆非屏蔽布线的6包1现场测试很难实现,故绝大部分厂商已改为屏蔽Cat6A布线产品,所以实际上在数据中心的铜缆布线中,也已经是屏蔽系统的天下了。根据MICE布线环境对抗电磁干扰的要求,也正好需要一套屏蔽布线系统来抵御数据中心非常集中的由电源等引起的强电磁干扰了。 ✅ TIA-1005工业厂房布线标准里面,因为工厂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太强、太复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由电磁干扰引起的网络数据丢包甚至网络传输中断的情况,习惯使用的是屏蔽布线系统,不过从百兆的超五类、千兆的六类一直到万兆的超六类及七类甚至超七类,产品线还是比较长的。 |